分卷阅读222
如果出现文字缺失,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/退出阅读模式
准备着今晚就回村去,不在城里多做逗留,就寻思着要实在卖不掉,再不省这麻烦,直接低价出给药房算了。
陆辞在看摊子上的山药时,采来山药、这回也闹着非跟了来的摊主小儿子,也眼巴巴地看着陆辞。
陆辞点点头,微笑道:“我全要了,麻烦你给我全包起来。”——稍作一下处理,山药就耐放,还能当特产寄给柳七他们。
而随行的健仆早在这段时间里练出了眼力,看着陆辞盯着山药看时,就基本猜出了他的意图,把钱袋悄悄捏在手里,也准备好了。
听到这话,就迅速在心里算了算钱数,然后掏出了一个五两的小银锭来。
摊主的小儿子却不盯着那惹来无数人羡慕眼光的小银锭,只昂着脑袋,偷偷地望着陆辞致好看的侧脸发呆。
发了会儿呆后,又猛然惊醒过来。
他往父亲身后躲了躲,悄悄地用力擦了擦自己沾了泥灰、还发着红的脸。
那摊主小吃一惊后,就是大喜,赶紧扯了块干净的麻纸,把这几块还带着土渣的山药小心包好,递给那掏钱的下仆,又把银锭接过,揣在怀里,对陆辞这一连价都不还的大方客人不断道谢。
陆辞并不受他谢,而是悠然地走向了下一个摊子,在摊主的热情兜售下,随意买了点特产。
就听那对已收了摊子的父子,一边走远,一边兴高采烈地说道:“得亏你这小子运气好,挖了那几块山药,这下总算能去书坊,把大郎一直想要的《策论细解》全套买了……”作者陆辞:“……”作者有话要说:注释:1.拦路虎的事,出自《万花楼演义》和《汾西陈家庄乡土志》2.通判。
宋代州的行政长官为知州(府的行政长官为知府),“掌总理郡政,……其赋役、钱谷、狱讼之事,兵民之政皆总焉”。同时,各州要设通判一至二员,辅佐郡政,“凡兵民、钱谷、户口、赋役、狱讼听断之事,可否裁决,与守臣(即知州)通签书施行”但宋代的通判却不是知州的副手,更不是知州的属官,而是与知州平行的监察官(兼行政),所以通判又称“监州”。
知州的政令,须有通判副署同意,方能生效,“知府公事并须长吏、通判签议连书,方许行下”;州政府的所有官员包括知州大人若被发现不法事,通判有权提出弹劾,“知州有不法者,得举奏之”,“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,(通判)得刺举以闻”由于宋代通判具有“监州”的地位与权力,所以他们尽管品秩低于知州,但气势完全不输知州;他们也用不着唯知州马首是瞻,而是敢与知州一争短长。
如此这般的争执被欧修记录进他的《归田录》中:州通判“既非副贰,又非属官,故常与知州争权,每云‘我是监郡,朝廷使我监汝’,举动为其所制”。
这样一来,知州与通判便形成了“二权分立”的分权制衡之势,知州虽然是一州行政长官,却无法权力独大。欧修说:“至今州郡,往往与通判不和。”所谓“不和”,其实就是二权构成实实在在的掣肘。
再分享一则趣闻:欧修讲了一则轶事:有一位叫作钱昆的少卿,是余杭人,很喜
吃螃蟹。他曾请求外任,想到外州当个知州。有人问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,他说:“但得有螃蟹、无通判处,则可矣。”(《宋:现代的拂晓时辰》)3.宋代人口达到万户以上的州,都得设通判一员至二员,个别人口万户以下的小州才未设通判,但如果以较高职位出任知州的,虽不
万户,也必须配备通判。(《宋:现代的拂晓时辰》)第一百零一章却说,自荣王府大火将馆阁大半藏书焚灭后,尽管雕版尚在,可只凭国子监一一进行重新刊印的话,不知要到猴年马月去了。
陆辞不由想起了自己早些时候,卖给书坊的活字印刷法。
正是最能派上用场的时候了。
加上,他看到馆阁和国子监人手短缺,对选人进行遴选也不过杯水车薪,索忙活起了上递奏疏,给朝廷出‘外包’的主意的事。
真说起来,他这想法,并不算标新立异,也不怕触犯忌讳:不论是大宋的雇佣兵制也好,还是修造建筑也罢,除去在劳役之列的那些外,官府都会在百姓中雇佣匠人,按劳支付薪酬的。
与其新增一大批注定在馆阁藏书补齐后、就成为冗官的低级馆阁职官,倒不如一早就把这所需才识不多、而更需求技术的活计留给更有余力的民间书坊去做。
尽管直到陆辞升职离院,也还没得到上头批准,仿佛就此不了了之,但他在离京前往汾州任职的前天,明明还没到分红的子,却收到了书坊老板的一张额数颇大的
子。
便不难猜出,这事多半是成了。
此时听得卖山药的父子俩买他所编写的《策论细解》时,陆辞先是
到几分哭笑不得,后又是蹙眉疑惑。
集贤堂书坊虽在一些上等州府也设有分店,但户不过万的汾州,却是不在其中之列的。
转念之间,陆辞心里就有了猜测,索遥遥跟在有说有笑的两父子后头。
没走多远,便见他们拐了个弯,直接进了一家店面虽小,却摆了各种书籍,且每一道窄小
隙里,都挤着士人打扮的顾客的‘棚北楚